![]() |
|
“轟隆隆,轟隆隆……”7月22日,走進黔西市雨朵鎮蒿枝村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忙碌的景象映入眼簾,馬鈴薯收獲機來回穿梭,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一壟壟馬鈴薯被翻了出來,剛豐收的馬鈴薯個頭飽滿、大小勻稱。工人們麻利地將馬鈴薯分揀、裝袋、裝車。 與傳統人工收獲方式相比,機械化收土豆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
之前收土豆都是人工挖,很費力,現在合作社引進新機器,收土豆就很輕松,我只管操作機子,一會兒就把土豆收完了。” 村民熊天靜開心地說。
據介紹,蒿枝村今年種植的是沃土5號和希森6號品種土豆,具有生長周期短、產量高、耐貯藏、口感好等優點。該基地土豆種植面積達1300余畝,目前市場售價穩定在每噸1600元。
在種植基地的一角,毅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陳紫霞正忙著查看新收獲的土豆。她說:“通過機械化采收,不僅提高了土豆的產量,還保證了土豆的品質,今年的土豆個頭飽滿、色澤金黃,很受市場歡迎。”
近年來,黔西市因地制宜,引進推廣適合本地作業的農機具,緊抓馬鈴薯種植、管理、收獲等關鍵生產環節,攻克技術瓶頸。
“一臺大馬力的拖拉機掛接馬鈴薯雙壟收獲機,配合10個工人,一天正常作業,能夠收獲30畝左右。如果10個工人采取傳統的人工收獲方式,一天只能收獲兩畝左右。”黔西市農業農村局農機服務中心負責人說。
產業發展好,服務是保障。依托國家惠農惠民政策,黔西市農業農村局貫徹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2024年上半年累計兌付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093萬元,共計100戶農戶受益,購買各類農機具106臺套。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增加了一批適宜山區的小型農機裝備,農機裝備短板不斷得到彌補,提高了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發展水平,預計2024年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比2023年增長4個百分點,達到55%以上。通過農機與農藝融合發展,大幅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效能,實現從傳統人挖牛耕到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華麗轉身。
下一步,黔西市將立足水稻、油菜、小麥、馬鈴薯、玉米、大豆和山地特色農業生產,開展耕種收防烘機械化試點,通過試點建設不斷發現和補齊生產環節中的農機具短板。培育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走產業發展道路,利用自身裝備優勢建成水稻、油菜、小麥等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點,帶動全市農業產業機械化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天眼新聞,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069刪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