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廣大棉農有種植習慣,但是河北省棉區至今仍是一年一熟耕作制,常常是“一年棉、半年閑”。馬鈴薯適應性強、生育期短、栽培技術簡易、產品耐貯運且市場前景廣闊。棉花馬鈴薯套作一般畝產馬鈴薯1000公斤、皮棉90公斤效益很大。
(1)整地與施肥。一般秋季每畝底施優質農家肥2000公斤,二銨15公斤,尿素15公斤,硫酸鉀15公斤,深耕翻23厘米,澆足凍水,年后土壤化凍時及時整地。
(2)配套品種。棉花選用生長勢強、抗病性和抗蟲性好的抗蟲棉。馬鈴薯選用早熟、抗病、耐鹽堿、結薯集中的津引薯8號(費烏瑞它)、鄭薯5號、鄭薯6號。
(3)馬鈴薯播前處理。2月5~10日對馬鈴薯進行催芽,出芽后在陽光下邊曬邊催,使芽長成1~2厘米長的粗壯短縮芽莖,然后將種薯切成20~25克的薯塊,并確保每塊種薯都有芽莖。
(4)群體結構。帶寬90厘米,壟寬20厘米,壟高8~10厘米,壟向東西方向為好,馬鈴薯每畝3000~3500株,株行距配置為(19~24)×90厘米,棉花每畝3000~3500株,株行距配置同馬鈴薯。
(5)適期種薯套棉。馬鈴薯適宜播期為3月5~10日,播種時先在高壟南側開一條10~12厘米深的溝,噴施800倍甲胺磷防止地下害蟲,然后蓋膜增溫保墑;4月中旬在高壟上種植一行棉花。
(6)打孔放苗。馬鈴薯出苗后,應及時打孔放苗,膜口用土封嚴以利保溫。
(7)澆水追肥。5月中旬馬鈴薯開花前破膜澆水,進入塊莖形成期后,氣溫較高,要采取小水勤澆以降低地溫,收獲前5~7天停止澆水,以提高馬鈴薯的耐貯性;馬鈴薯開花后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馬鈴薯收獲后,棉花開花前,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
(8)中耕培土。馬鈴薯全苗后進行中耕,5月中旬結合澆水、追肥進行培土,高度距地面10厘米為宜。
(9)防治病蟲害。蚜蟲是馬鈴薯病毒的傳播媒介,應及時除治;棉蚜和棉紅蜘蛛是抗蟲棉的主要蟲害應及時用15%吡蟲啉1000倍防治蚜蟲,1.8%齊螨素4000倍防治棉紅蜘蛛。

本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進行商業性轉載。
轉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