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馬鈴薯生產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筆者今年赴荷蘭參加國際農業中心(IAC)舉辦的“馬鈴薯種薯生產技術、認證和供給體系”培訓班。在荷蘭,質量檢測貫穿整個馬鈴薯種薯生產,只有檢測合格的種薯才能授予合格證,進入市場。健全的檢測、認證體系成為荷蘭高質量種薯的有力保證,本文主要介紹荷蘭的馬鈴薯質量檢測和認證體系。
一、基本情況:
荷蘭馬鈴薯平均單產世界最高,為50 t/hm2,即使馬鈴薯種薯,單產也達30-35t/hm2,而商品薯單產高達60-65t/hm2。荷蘭發達的馬鈴薯產業不僅得益于本國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幾乎完美的土壤條件,還與有高水平的馬鈴薯專家和完善的馬鈴薯種薯檢測、認證體系密切相關。
在荷蘭的馬鈴薯生產中,質量檢測得到高度重視,承擔種薯檢測和認證工作的是“荷蘭農業種子和馬鈴薯種薯檢測服務公司”(NAK)。NAR建立于1932年,荷蘭農業部指定NAR為荷蘭農業種子和馬鈴薯種薯檢測及定級的惟一權威組織。NAR檢測以荷蘭農業部的馬鈴薯種薯材料和標準為基礎,任何在荷蘭生產經營馬鈴薯種薯和申請種薯合格證,必須得到NAR的批準,生產者和經銷商必須服從NAR現行委員會為其制定的檢測規則和標準。該體系規定了荷蘭NAR的質量標準應能符合任何國家的最嚴格的質量要求。
荷蘭馬鈴薯種薯繁育由生產體系、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組成,種薯繁育須具備繁育資格,生產田經檢疫性病害檢測合格后,準予繁種種薯的選擇、分級和認證與質量檢測關系密切。種薯選擇時質量檢測決定選擇結果,各級種薯都有相應質量標準。檢測程序從種植者提交種薯繁育資格申請開始,經田間檢測、收獲后檢測和用于銷售的種薯出庫前檢測等一系列嚴格的檢測,完全達到相應級別檢測標準的,NAR方出具相應級別種薯的合格證,批準其進入市場。
二、種薯選擇和分級:
荷蘭以克隆選擇體系為基礎進行馬鈴薯種薯繁育。這個體系以單個植株(初始克隆)為基礎,每年克隆的選擇者從培育1年、2年或3年的克隆田中選擇健康和品種純的植株做初始克隆材料。馬鈴薯最高級別S級為第三年克隆選擇的種薯,這些塊莖用來繁育以下各級別種薯,這些初始克隆繁育3-5年。另一種不是用初始克隆作為繁種的初始材料,而是使用脫毒種苗、微型薯快繁為基礎材料。這些原原種在NAR監督下由具有NAR合格資質的繁育者生產,與以下各級種薯列為同一克隆選系。
馬鈴薯種薯分S、SE、E和A級、C級,種薯種植1年后自動降為下一級,以此確保健康種薯有規律地供應,防止產量和質量的退化。如果一批種薯所有相關指標都達到相應級別種薯標準,則被定為該級別;否則則降級處理,甚至不允許做種薯。種薯分級與田檢結果、殺秧日期和收獲后檢測關系密切,一起用來確定種薯級別。
三、NAK檢測程序:
荷蘭馬鈴薯種薯檢測體系包括種薯生產許可申請、田間檢測、收獲后檢測和出庫前檢測,種薯質量必須符合每次檢測的標準。
(一)種薯生產許可申請
每年5月上旬,種植者向NAK提交地塊檢測報告,檢測程序由此開始。地塊必須沒有檢疫性病害,種植者必須列出種源(提交種源相關材料)、品種、種薯級別和計劃播種地塊序號、面積和位置,這些信息與檢測結果被存入計算機,作為每個地塊的基本數據。每個地塊代碼都是惟一的,以便日后發生問題時追查原因。目前,世界上只有NAK有追蹤問題產生原因的體系。
(二)田間檢測從6月開始,100多位經驗豐富的NAK檢測員有規律地檢查每個地塊,共有3次田間檢測.第一次檢測在株高≥25cm時,病害發生情況可高于標準1倍,通過拔除病株,在第二次檢測時必須達到標準要求;第二次在第一次檢測10天以后進行;第三次檢測在殺秧前,由NAK決定每個生長季殺秧時間。殺秧后,檢測員還要到地里查看是否有二次生長發生,因為二次生長病毒浸染的機會更大。不同級別種薯病害及混雜允許率不同
(三)收獲后檢測
收獲后檢測用以檢測病毒的出現。病毒浸染特別是后期浸染,田間經常觀察不到,所以NAK除執行田間檢測外,還要執行實驗室檢測,掌握病毒的發生,以便更好地確定種薯的健康情況。NAK在基礎種薯的每塊地里平均取200個塊莖,合格種薯每塊地取100個塊莖,每個塊莖的頂芽種在溫室內,芽眼長出一個植株,用于ELISA檢測。收獲后,S, SE, E, A, C級的檢測允許率分別為0%、O.5%、1%、5%、10%。
收獲后檢測必須在生產S和SE級種薯時執行,其他級別的種薯,可以免除收獲后檢測,特別是不易被病毒感染的品種,但是這還要由環境條件、實際殺秧日期和是否已被病毒浸染等決定。
(四)庫前檢測
馬鈴薯種薯生理狀況對質量和活力有重要影響,因此荷蘭種薯生產非常注重出庫前檢測。種薯生產者在防霜凍、通風良好的倉庫內存貯種薯,這樣可以防止種薯過早發芽。所有用于銷售的種薯在出庫前都要進行檢測,出庫裝袋期間檢測員每天都要到庫房進行檢測檢測標準詳見表2。
四、種薯的認證:
歐盟規定,所有植物材料在歐盟內交易必須提供合格證。荷蘭每批出售的種薯的所有相關信息均被列在NAK合格證上。合格證有規定的尺寸,用不同顏色標明是基礎種薯還是合格種薯。NAK使用白色帶紫色斜線的標簽作為原種合格證,白色合格證用于基礎種薯(SE級和E級),藍色合格證用于合格種薯(A級和C級)。合格證上還列出種植者在NAK注冊的代碼、種薯規格、品種名稱、繁育地點和符合歐盟檢疫標準標志。合格證被縫在包裝袋外面,包裝袋上必須印有NAK公章。
對于所有檢測都符合相應標準的合格種薯,NAK發給質量合格證每個合格證都是惟一的,有惟一的編碼,NAK合格證是種薯惟一的質量證明。
五、加強我國馬鈴薯質檢體系建設的建議:
在荷蘭,馬鈴薯市場的健康有序狀態是通過法律來維護的,也可以說荷蘭馬鈴薯種薯的檢測、認證體系是在法律的保護下順利地實施的,確保了荷蘭馬鈴薯生產整體水平保持在世界領先地位。
我國馬鈴薯生產面積居世界首位,但單產只有16t/hm2(2003年農業年鑒),與荷蘭相距甚遠。我國在標準制定和機構設置方面并不比荷蘭落后,但在執行標準、實施種薯質量監督檢測環節卻非常薄弱。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地理狀況復雜多樣,有許多非常適宜馬鈴薯種植的地區,但馬鈴薯產業發展卻不盡如人意。馬鈴薯質量監督檢驗與馬鈴薯生產脫節,馬鈴薯種薯質量差、種薯市場處于無序狀態,嚴重制約了我國馬鈴薯整體生產水平的提高。
與荷蘭馬鈴薯種薯檢測體系相比,我國的馬鈴薯質量檢測體系還未形成,亟待建立和完善,除了建立體系相關規程、標準、方法和機構外,筆者認為,根據我國國情,當前急需開展兩項工作。
(一)重視并加強宣傳馬鈴薯質量檢測體系建設
我國雖然建成了兩個馬鈴薯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但目前的情況是來自農業部的計劃檢測任務少,生產者對檢測表現冷漠,有的甚至有抵觸心理。因此,需要加強宣傳。一方面是對政府部門的宣傳,在中國,政府的導向和支持對農業生產和研究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而他們也需要準確的信息、詳實的資料作為決策的依據。檢測在生產中進行,通過檢測更能敏銳地發現問題,幫助政府決策;另一方面是對種薯生產者的宣傳,目前,我國馬鈴薯市場處于自由發展的無政府狀態,生產水平低,馬鈴薯種薯、商品薯質量差。改變這種狀況不僅需要法律、法規的管理規范,更需要直接作用于生產上的技術幫助。與荷蘭不同,我國的檢測體系應該是具有雙重使命的體系——既要檢驗質量又要給出解決質量問題的具體指導方法。生產中許多問題是農民發現不了的,例如,絕大多數的中國農民對影響馬鈴薯生產的許多病害沒有識別能力,更談不上防治,通過宣傳使馬鈴薯檢測與生產緊密聯系在一起,讓農民了解到檢測所帶來的實際利益,培養農民自覺接受檢測,主動申請檢測。
(二)強制實施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
在現階段,要求種薯生產者自覺去執行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種薯認證制度,時機還不成熟。我國種薯種植分布區域廣,情況復雜,如果不強制實施馬鈴薯質量檢測,很難在短期內大幅度整體提高我國馬鈴薯生產水平。
強制實施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首先,應該借鑒荷蘭的方法,讓執法部門介入,通過法律強制性地將馬鈴薯質量檢測與馬鈴薯生產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建立認證制度或市場準入制度,將其納入馬鈴薯質量檢測體系中,實現從生產到銷售健康、規范地運轉。
此外,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的強制實施還需要多個部門的參與。目前,直接執行馬鈴薯質量檢測的單位有兩個部級質檢中心,一個在哈爾濱,一個在張家口,但單靠兩個部級質檢中心和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馬鈴薯脫毒種薯》(GB 18133-2000)是遠遠不夠的,除需要執法單位的介入外,還需要種子管理部門和更多的質量檢測單位共同努力,才能使馬鈴薯質量檢測真正貫徹到種薯生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