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各地馬鈴薯栽培制度、栽作類型、品種類型及分布等,結合馬鈴薯的生物學特性,參照地理、氣候條件和氣象指標,將我國劃分為四個馬鈴薯栽培區。
1、北方一作區
本區包括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和遼寧省除遼東半島以外的大部,華北地區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及西北地區的寧夏、甘肅、陜西北部,青海東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區。本區氣象特點是無霜期短,一般在110~170 d之間,年平均溫度在-4~10 ℃之間,大于5 ℃積溫在2000~3500 ℃之間,年降雨量50~1000 mm。本地區氣候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慍差大,適于馬鈴薯生長發育,因而栽培面積較大,約占全國馬鈴薯總栽培面積的50%以上,是我國馬鈴薯主要產區,如黑龍江、內蒙古等因所產塊莖的種性好,成為我國重要的種薯生產基地。本地區種植馬鈴薯一般是一年只栽培一季,為春播秋收的夏作類型。每年的4~5月份播種,9~10月份收獲。本區晚疫病、早疫病、黑脛病發病比較嚴重,適于本區的品種類型,應以中晚熟為主,休眠期長,耐貯性強,抗逆性強,豐產性好的品種。本區擁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稱號的有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黑龍江省訥河市、寧夏的西吉縣、河北省圍場縣、內蒙古自治區的武川縣、陜西省定邊縣。
2、中原二作區
本區位于北方一作區南界以南,大巴山、苗嶺以東、南嶺、武夷山以北各省,包括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兩省的東部,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本區無霜期較長,在180~300 d之間,年平均溫度10~18 ℃之間,年降雨量在500~1750 mm之間。本地區因夏季長,溫度高,不利于馬鈴薯生長,為了躲過夏季的高溫,故實行春秋兩季栽培,春季生產于2月份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扣地膜或棚栽播種期可適當提前,5月至6月中上旬收獲;秋季生產則于8月份播種,到11月份收獲。春季多為商品薯生產,秋季主要是生產種薯,多與其他作物間套作。本區應選用早熟或極早熟休眠期短的品種,春播前應實行催芽處理,提早播種。本地區馬鈴薯栽培面積不足全國總栽培面積的5%,但近些年來,隨著種植馬鈴薯效益及栽培技術的提高,種植面積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本區擁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稱號的有山東省滕州市。
3、南方二作區
本區位于南嶺、武夷山以南的各省(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和臺灣等省(自治區)。本地區無霜期在300 d以上,年平均溫度18~24 ℃,年降雨量在1000~3000 mm之間。屬于海洋性氣候,夏長冬暖,四季不分明,日照短。本區的糧食生產以水稻栽培為主,主要在水稻收獲后,利用冬閑地栽培馬鈴薯,因其栽培季節多在秋冬或冬春二季,與中原地區春、秋二季作不同,故稱南方二作區。本區大多實行秋播或冬播,秋季于10月下旬播種,12月末至1月初收獲;冬種于1月中旬播種,4月中上旬收獲。本地區晚疫病和青枯病發生較嚴重,栽培的品種類型應選用對光照不敏感的中晚熟品種。本區是目前我國重要的商品薯出口基地,也是目前馬鈴薯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
4、西南單、雙季混作區
本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山區。本區多為山地和高原,區域廣闊,地勢復雜,海拔高度變化很大。馬鈴薯在本區有一季作和二季作栽培類型。在高寒山區,氣溫低、無霜期短、四季分明、夏季涼爽、云霧較多,雨量充沛,多為春種秋收一年一季作栽培;在低山、河谷或盆地,氣溫高、無霜期長、春早、夏長、冬暖、雨量多、濕度大,多實行二季栽培。本區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青枯病和癌腫病,主要蟲害有馬鈴薯塊莖蛾,應加強檢疫工作。本區擁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稱號的有貴州省威寧縣。